從經濟角度看耶穌如何走上十架路

04/06/2017

    依基督教的節期,本周日是棕枝主日。紀念耶穌釘十字架前的幾天,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受到群眾夾道歡迎。有人將衣服鋪在地下,有人砍下棕樹枝搖動揮舞,大聲歡呼,所以有棕枝主日的稱呼。怎知4天之後,群眾又高呼要將他釘十字架。為甚麼幾天之內群眾對待耶穌有這麼極端的變化,捧上天又踩在腳下?傳統教會的解釋是民眾期待政治上解放他們的君王,怎知這個彌賽亞∕救世主卻只關心民眾心靈的解救。過高期盼的失落就要致人於死地?說服力顯然不足。
    這個疑問如果用經濟角度分析就淺白得多,經濟學就私人的利害解釋人的行為,人歡迎令自己經濟獲益的人,抗拒令自己經濟受損的人。
    首先要問,耶路撒冷的經濟命脈何在?第一世紀的耶路撒冷政治上受羅馬統治,猶太人只有將精力放在宗教和經濟範疇。耶路撒冷的經濟核心乃聖殿。耶路撒冷最剎食的賣點就是聖殿,虔誠的猶太人每年要上耶路撒冷一次去獻祭。獻祭需要飛禽牲口,養活了飼養、屠宰業、皮革業及神職人員。交聖殿稅需要找#錢銀業,因為來自五湖四海携帶刻有人像的錢幣違反了不可雕刻偶像的誡命,不得在聖殿使用,必須找換成本地沒有人像的錢幣。進香客又帶旺了飲食、旅館業。可以說聖殿乃本地人生計的支柱。
    對於任何能吸引進香客的當然大受歡迎。聖經記載耶穌入城時許多本地人並不認識他,打聽之下才知這來自北方加利利的先知,教導有新意,會行神蹟,醫病趕鬼。換言之,他有助吸引更多人流,人多帶來生意,當然大受歡迎。
    怎知耶穌入城後的言行處處與聖殿對著幹。他趕走在聖殿進行買賣活動的人士,推倒#換錢銀商人的桌子和賣鴿子小販的凳子,譴責及挑戰擁有宗教權威的祭司及經學教師。一下子得罪了兌換業、飼養業及宗教界人士。他更危言聳聽,預言聖殿的拆毀,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上面,而耶路撒冷城會荒廢。
    耶路撒冷居民的生計與聖殿息息相關,聖殿被毀肯定會令民眾失去經濟來源。任何唱衰聖殿與耶路撒冷的言行都會打破本地人的飯碗,動搖社會安定。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犯眾怒引起公憤。以為迎接財神,怎知來了個斷財路瘟神,難怪群情洶湧,要求嚴處冒犯本地利益的外來客。                                                                                                                   江大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