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堅毅的香港故事

 08/16/2023

 在香港小住了兩個月後返回多倫多﹐正遇上加拿大的「香港周」。香港的情景還忘記﹐又迎來老家的舊日情懷。畢竟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不管那裏有什麼變化﹐仍然是曾經深愛過的原居地﹐那裏還有至愛的家人與好朋友。

 香港政府要說好香港故事﹐我只管說我的故事和我認識的故事﹐好與不好見人見智了。

 離開香港之前﹐給一個在多倫多舉行﹐面向全世界的「看圖徵文比賽──200字華文微小說」投了稿。在「香港周」揭幕前﹐這個徵文比賽在大多倫多中

華文化中心舉行盛大的綜合文藝頒獎典禮﹐共有五百多人參加﹐場面開心熱鬧。入圍的作品中﹐不少是來自香港的新舊移民和現居香港的參賽者﹐裏面有著各種不同經歷的香港故事﹐我的故事也入圍(如下)。 

 「謝謝把它們留下來

 它們記載了黃金歲月香港經濟的輝煌﹑破局起飛的中華經濟﹐也裝載著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年輕記者對出生地與祖國願景的滿腔熱忱。

 小伙子最後選擇把它們從香港帶到多倫多﹐用心保留了四十年。

 儘管有著恨鐵不成鋼的無奈﹐這個地方和那裏的人曾是小伙子深愛過﹐它們就是最好的見證。

 當年的熱血青年現已年過花甲﹐但總想把最美好的東西永久保存﹐並讓更多人分享。

 謝謝多倫多大學利銘澤典宬把它們──那三年的《經濟導報》留下來。」

 加拿大「香港周」在多倫多﹑溫哥華和卡加利等大城市開展﹐其中一個重點活動是於83日至13日在大多倫多中華文化中心舉行的「藝道融心」朱達誠藝術作品展。藉著李小龍逝世五十周年﹐這個展覽展出真人大小(58吋)的李小龍踢腿像﹐並有在香港大學唸書的孫中山先生像﹑從未公開展出的梅艷芳頭像﹐以及逝世20周年的謝婉雯醫生頭像。這些雕像人物都包含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香港故事。

 李小龍於1973720日在香港突然離世﹐年僅32歲﹐但他對世界的影響沒有因此消失。英國廣播公司(BBC)特別做了《李小龍逝世五十周年﹕讓世界改變對華人印象的功夫巨星》專輯。

 多年來人們對李小龍的死因眾說紛紜﹐但他對弘揚中國武術和精髓所作的重大貢獻一直長存眾人心中。他僅拍過4部半動作電影﹐時至今日依舊令全世界影迷瘋狂。

 「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至今仍然是街知巷聞的李小龍經典名句﹐而更加重要的是他背後的努力及付出﹐並且成功把全球華人過去的形象扭轉過來﹐塑造出的中國人形象﹐影響遍及全球。

 2003年春天﹐香港市民共同經歷了難忘且悲痛的沙士瘟疫﹐當年3月沙士肆虐時﹐第一個自願到沙士病房照顧病人而不幸殉職的屯門醫生謝婉雯﹐驀地燃起了全港市民的希望。她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稱譽謝醫生為「香港的女兒」﹐翌日成為報章頭條﹐電視新聞報道她的安息禮拜也罕有地以優美的宗教音樂作背景。認識謝婉雯的﹐不認識她的﹐紛紛歌頌緬懷謝醫生的美和善。

 在「藝道融心」朱達誠藝術作品展上﹐獲謝醫生救治的第一位病人特來觀賞她的雕像﹐令在場主辦者激動不已。 

 著名朱達誠老師本人也是一個動人的香港故事主人翁。這名追夢奮鬥的前湖北美術學院雕塑室主任在1984年移居香港﹐當時四十多歲﹐人生路不熟﹐連粵語也不會說﹐一切由零開始。他憶述說﹐曾受人冷眼歧視﹐在主題公園「宋城」蠟像館從事維修工作時﹐某天蠟像的塑膠首飾不翼而飛﹐他遭嫌疑﹐被警察查問。最後憑藉才能與努力熬出頭﹐在2007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現任香港美術家協會常委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雕塑學會理事等職位。

 朱老師每次有新的作品完成時總會大病一場﹐因為大型的雕塑是體力拼搏﹐嘔心瀝血的創作過程﹐對藝術家是一種意志的體現﹐投身其中的焠煉﹐是對自身肉體的磨損。現時香港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大型傑作﹐例如香港中山公園內五米高的孫中山先生銅像﹑香港文化博物館三米半高的李小龍側身踢腿像和置地廣場遮打爵士牌匾浮雕等。

鄒至蕙的真正挑戰才剛剛開始

08/02/2023

  現年66歲香港出生的鄒至蕙(Olivia Chow)﹐在6月26日以37%得票率擊敗第二高票的貝安娜(Ana Bailao)﹐成為多倫多史上第三位女市長﹐也是這個加國最大城市的第一位華裔及少數族裔市長。
 鄒至蕙是已故加拿大新民主黨前黨魁林頓(Jack Layton)遺孀﹐有過亮麗政績﹐1991年已成為多倫多市首位亞裔女性議員﹐2006年至2014年期間出任國會議員。她曾於2014年角逐多倫多市長﹐輸給莊德利(John Tory)。不過﹐莊德利因婚外情醜聞而於今年2月黯然辭職﹐令鄒至蕙能夠通過最近的補選圓市長夢。
 鄒至蕙13歲隨父母從香港移居多倫多﹐有過坎坷人生經歷﹐又曾患癌症﹐她仍能克難而上﹐這不得不令人佩服她的鬥志﹑毅力和堅持。在她當選多倫多市長時﹐筆者剛在香港﹐即時讀到香港各主要中英傳媒大篇幅圖文並茂的詳細報道﹐可見不少香港人也關心鄒至蕙第二次角逐市長終於勝出。
 這是繼去年香港移民之子沈觀健(Ken Sim)出任溫哥華市長之後﹐另一名華裔加拿大人當選多倫多市長。至今﹐加拿大東西兩岸兩大城市的市長都是華裔。難怪鄒至蕙當選多倫多市長﹐不單是加國本地頭條新聞﹐亦是國際新聞﹐鄒至蕙成為當天環球焦點人物之一。
 鄒至蕙的作風和取態其實是有些爭議的﹐因為有政黨背景﹐特別是新民主黨背景的政治人物擔任多倫多市長﹐部份人擔心她或會重蹈李博(Bob Rae)的覆轍。李博曾於1978年至1982年以加拿大新民主黨黨員身份出任國會議員﹐其後從1982年至1996年出任安省新民主黨黨魁﹐更於1990年至1995年被選為安省省長﹐但在他擔任省長期間﹐安省經濟一蹶不振﹐那時很多香港移民初到這個新環境﹐便迎來既嚴重又持久的經濟衰退﹐最後因為無法立足而被迫回流香港。
 莊德利曾高調公開支持貝安娜擔任市長﹐更以前市長身份告訴接任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言詞間似乎瞄準了新民主黨背景的鄒至蕙。且聽他怎樣說﹕「多倫多市長不應該推動兩極化或分裂﹐不應該受政黨政治的驅動﹐也不能只代表某一群體。所有人都需要齊心協力﹐這包括工商界和勞工界﹐而不僅是讓政府越來越龐大。」
 在2004年至2009年擔任安省進步保守黨黨魁的莊德利又說﹕「多倫多市長不能挑起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取勝的戰鬥﹐必須務實﹐必須能夠日復日﹑月復月地推進項目﹐必須與其他級政府合作﹐無論它們代表哪個政黨﹐而且無論面臨什麼問題都必須能夠與市議會共同努力。」
 曾是企業高管的莊德利續稱﹕「新市長必須有能力發揮多倫多最好的公共服務能力﹐並釋放私營產業的聰明才智和資源﹐必須引導非營利組織﹑工會和社區團體做好工作﹐必須成為這座城市的最強的啦啦隊隊長﹑最前線銷售員和最積極的倡導者。每當任何種族主義或歧視情況出現時﹐必須挺身站出來﹐大聲疾呼。此外﹐必須與私營產業和投資者合作﹐創造多倫多市民所需的就業機會﹐不應為難就業創造者﹐必須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莊德利這番說話語重心長﹐不管是否針對鄒至蕙﹐但在她7月12日正式上任市長﹐正面對各種各樣舊困難與新挑戰之時﹐值得認真參考莊德利的意見。
 衷心祝願鄒至蕙成功﹐為多倫多市民帶來更大福祉﹗

「藝道融心」朱達誠藝術作品展8月多倫多舉行 ──2023年香港周重點項目

 08/02/2023

 「藝道融心」朱達誠藝術作品展將於83日至13日在大多倫多中華文化中心舉行。藉著李小龍逝世五十周年﹐是次展覽展出真人大小(58吋)的李小龍踢腿像﹐並有在香港大學唸書的孫中山先生像﹑從未公開展出的梅艷芳頭像﹐為逝世20周年的「香港女兒」謝婉雯醫生而重新翻模製作的頭像﹐每件作品形神並重﹐同場還有藝術界高度評價的畫作﹐展出作品共三十多件。

 是次展覽得到駐多倫多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全力支持﹐並成為2023年香港周重點項目﹐開幕當天一眾嘉賓為李小龍雕像揭幕﹐將給「藝道融心」朱達誠藝術作品展覽及香港周2023平添色彩。

 朱達誠曾任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校外藝術課程導師﹐現自立工作室從事雕塑藝術工作。他曾擔任香港藝術公社董事會主席﹑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全國美展第十一屆﹑十二屆港澳台及華人區評委。

 朱達誠是香港公共藝術雕塑的先行者﹐二十多年前﹐大眾仍然認為藝術是高不可攀的年代﹐朱達誠卻不遺餘力﹐把藝術普及化﹐帶進平民百姓家。展覽中 將以圖片形式展出其香港的公共雕塑﹐並配以小型雕塑模型﹐讓大家細味這些香港的寶藏。

 香港中文大學內的一個大型「家」字雕塑為人津津樂道﹐這個「家」是利用中國草書書法風格而創作﹐整個雕塑非常立體﹐充滿和諧感﹐象徵一家人和睦相處﹐事事暢順。展覽將展出小型的「家」雕塑及其他象徵中華文化的雕塑﹐例如「和」、「慶」和「教」等。

 展覽期間設有朱達誠主講的雕塑製作和心得﹐跟大眾無所不談﹐無私分享。被譽為黃金機會的人像雕塑示範及工作坊﹐當中部份內容設有英語翻譯﹐讓不同民族的朋友進行文化交流。83日開幕當天﹑周六﹑周日和公眾假期皆設有導賞團﹐歡迎公眾人士及團體參加。詳情可瀏覽大多倫多中華文化中心網站:www.cccgt.org

 展覽剛在洛杉磯圓滿結束﹐李小龍女兒李香凝親臨支持﹐她代表李小龍基金會接受朱達誠贈與的李小龍「側踢」雕塑。今年是武術傳奇人物李小龍逝世50周年﹐全球各地舉辦了系列紀念活動﹐李香凝希望能將父親的精神傳承下去。

 孫中山先生作為同場另一主題人物﹐其雕塑也同時展示。孫中山先生的家人及基金成員都出席了開幕典禮。

 多倫多是這次藝術展的第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