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正亮﹕聲譽——報業唯一資產

04/20/2016

    執筆之時,知悉我非常尊敬的專欄作家安裕先生(姜國元),前晚被《明報》總編輯鍾天祥先生解僱,大為震驚。一家公司出現經營困難要裁員,很平常,但首先向王牌開刀的,卻確實是聞所未聞,創企業管理文化先河。皇馬財困炒C朗、巴塞財困炒美斯,是什麼道理?我不懂。
    《明報》是我很喜歡的報紙,能為這份報紙投稿,是筆者榮幸,不會計較稿費。讀者選擇買一份報紙,等如以7蚊投信任票,信任你的新聞準確,信任你的觀點客觀持平,當中,內容能否維持高質素,是讀者衡量的唯一標準。沒有了質素,報紙不是報紙,是印了一些圖和字的廢紙,不值五毫子。
    日經(Nikkei)去年以8.44億英鎊的「天/癲」價收購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FT),不包括FT在倫敦的總部大樓、不包括《經濟學人》的五成股權,當然亦不包括母公司Pearson的其他出版業務,換言之,日經買的其實只是Financial Times兩個英文字。有投資銀行界朋友說,8.44億英鎊絕對是癲價(另一個例子當然是阿里巴巴以20億元買《南華早報》)。Nikkei董事局可能真係癲,但總要有個理由畀佢哋癲,如果Financial Times無今日嘅國際聲譽,佢哋想癲都無得癲。
    聲譽有數計,但今日嘅聲譽同聽日嘅聲譽,可以係天同地,因為讀者今日信你,不代表明天都一定會信,編採方針做錯一個決定,讀者一句「對唔住,係咁先」,報紙就等於玩完。昨日如是,今天是資訊爆炸、網媒並起的年代,更加如是。
    近年在左派和建制圈子,聽得很多的一個詞語,是「管治權之爭」,國教、港視、佔中、政改、本土、港獨……總之乜鬼事都會被放入同一個框架分析,然後,因為不能輸掉管治權,一定要將對手往死裏打,一定不能輸,輸就會失掉管治權云云。聽到悶,不想、亦無力反駁。
    看《明報》近年的經歷,很似受盡折騰的香港。所謂「管治權之爭」,其實只是內心恐懼的一種投射,當大家發現這個事實的時候,報紙可以已經不是昔日的報紙。同樣,香港經歷完一次又一次「管治權之爭」,最後亦只會變成一個叫做香港的地方。
    唏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