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堅毅的香港故事

 08/16/2023

 在香港小住了兩個月後返回多倫多﹐正遇上加拿大的「香港周」。香港的情景還忘記﹐又迎來老家的舊日情懷。畢竟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不管那裏有什麼變化﹐仍然是曾經深愛過的原居地﹐那裏還有至愛的家人與好朋友。

 香港政府要說好香港故事﹐我只管說我的故事和我認識的故事﹐好與不好見人見智了。

 離開香港之前﹐給一個在多倫多舉行﹐面向全世界的「看圖徵文比賽──200字華文微小說」投了稿。在「香港周」揭幕前﹐這個徵文比賽在大多倫多中

華文化中心舉行盛大的綜合文藝頒獎典禮﹐共有五百多人參加﹐場面開心熱鬧。入圍的作品中﹐不少是來自香港的新舊移民和現居香港的參賽者﹐裏面有著各種不同經歷的香港故事﹐我的故事也入圍(如下)。 

 「謝謝把它們留下來

 它們記載了黃金歲月香港經濟的輝煌﹑破局起飛的中華經濟﹐也裝載著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年輕記者對出生地與祖國願景的滿腔熱忱。

 小伙子最後選擇把它們從香港帶到多倫多﹐用心保留了四十年。

 儘管有著恨鐵不成鋼的無奈﹐這個地方和那裏的人曾是小伙子深愛過﹐它們就是最好的見證。

 當年的熱血青年現已年過花甲﹐但總想把最美好的東西永久保存﹐並讓更多人分享。

 謝謝多倫多大學利銘澤典宬把它們──那三年的《經濟導報》留下來。」

 加拿大「香港周」在多倫多﹑溫哥華和卡加利等大城市開展﹐其中一個重點活動是於83日至13日在大多倫多中華文化中心舉行的「藝道融心」朱達誠藝術作品展。藉著李小龍逝世五十周年﹐這個展覽展出真人大小(58吋)的李小龍踢腿像﹐並有在香港大學唸書的孫中山先生像﹑從未公開展出的梅艷芳頭像﹐以及逝世20周年的謝婉雯醫生頭像。這些雕像人物都包含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香港故事。

 李小龍於1973720日在香港突然離世﹐年僅32歲﹐但他對世界的影響沒有因此消失。英國廣播公司(BBC)特別做了《李小龍逝世五十周年﹕讓世界改變對華人印象的功夫巨星》專輯。

 多年來人們對李小龍的死因眾說紛紜﹐但他對弘揚中國武術和精髓所作的重大貢獻一直長存眾人心中。他僅拍過4部半動作電影﹐時至今日依舊令全世界影迷瘋狂。

 「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至今仍然是街知巷聞的李小龍經典名句﹐而更加重要的是他背後的努力及付出﹐並且成功把全球華人過去的形象扭轉過來﹐塑造出的中國人形象﹐影響遍及全球。

 2003年春天﹐香港市民共同經歷了難忘且悲痛的沙士瘟疫﹐當年3月沙士肆虐時﹐第一個自願到沙士病房照顧病人而不幸殉職的屯門醫生謝婉雯﹐驀地燃起了全港市民的希望。她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稱譽謝醫生為「香港的女兒」﹐翌日成為報章頭條﹐電視新聞報道她的安息禮拜也罕有地以優美的宗教音樂作背景。認識謝婉雯的﹐不認識她的﹐紛紛歌頌緬懷謝醫生的美和善。

 在「藝道融心」朱達誠藝術作品展上﹐獲謝醫生救治的第一位病人特來觀賞她的雕像﹐令在場主辦者激動不已。 

 著名朱達誠老師本人也是一個動人的香港故事主人翁。這名追夢奮鬥的前湖北美術學院雕塑室主任在1984年移居香港﹐當時四十多歲﹐人生路不熟﹐連粵語也不會說﹐一切由零開始。他憶述說﹐曾受人冷眼歧視﹐在主題公園「宋城」蠟像館從事維修工作時﹐某天蠟像的塑膠首飾不翼而飛﹐他遭嫌疑﹐被警察查問。最後憑藉才能與努力熬出頭﹐在2007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現任香港美術家協會常委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雕塑學會理事等職位。

 朱老師每次有新的作品完成時總會大病一場﹐因為大型的雕塑是體力拼搏﹐嘔心瀝血的創作過程﹐對藝術家是一種意志的體現﹐投身其中的焠煉﹐是對自身肉體的磨損。現時香港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大型傑作﹐例如香港中山公園內五米高的孫中山先生銅像﹑香港文化博物館三米半高的李小龍側身踢腿像和置地廣場遮打爵士牌匾浮雕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