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arSlCepWp7mfzcjjDY1SS2ffWdOmCD5a6PeoxfOAeqjJGFVexfqrzt1EVetVsuL0OfBZiNgvuqd_NC26xdd0CyjsP6XEN4aduoDW8CONrTC5MEm38HpPeeAih4eerXvRB15R5vnQ09pQ/s320/Robot+Tax.jpg)
王道財經創辦人王冠一指出﹐別以為人工智能只會取代一些低技術或厭惡性的工種;據聞連金融機構也開始構思以人工智能技術取代傳統交易員角色。到底人工智能是勞動人口的替代品抑或輔助品?這關乎社會文化以至法例上,到底容許人工智能應用至何許程度。
影響不止低技術行業
他認為﹐人工智能受到企業家垂青,主要因為有助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之餘,更重要的是長遠節省了大筆員工福利負擔。企業存在的目的在於牟利,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構成的潛在傷害,並非企業家最關心的議題。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企業理論上會在業務上尋求最大限度使用人工智能,僅保留一些策略性崗位予人擔任。
不過,這並不代表今後企業家可以為所欲為,例如大規模開除員工,改為企業全面自動化操作。因為只要人工智能技術普及化導致失業惡化,當失業人口規模突破某個臨界點,政府就有倒台的危機。政客必然會在這一幕出現之前,主張以立法方式限制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王冠一表示﹐市場已有所謂徵收「機械人稅」(Robot Tax)的主張:凡企業以機械自動化方式取代原來由勞工擔任的崗位,便要繳稅。對勞工階層而言,「機械人稅」至少表面上有利於保障工人飯碗,但相信企業家會群起反對,批評政府為人工智能發展設限,削弱經濟競爭力,造就某些不設「機械人稅」的國家搶生意。對政府而言,社會少了國民開工,意味政府少了薪俸稅收,當然要向企業討回有關收益。
應作輔助角色 免社會動盪
他指出﹐企業自動化生產行為的大勢已不可逆轉,事實上人工智能的生產潛力遠非勞動階層的血肉之軀可比,但僅立法設限實在無益於經濟進步;與其任由市場自由發揮,令人工智能最終與傳統工人站在對立面上,政策理應強調人工智能只能成為社會的輔助生產力,而非主要生產力,避免失業蔓延引發社會動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