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oGzSSioQCb8JFkOlcqG2BQ6pAy9lwPZBeVWZKmkaWManbNNRj_NFICrVuFuqdcpHPJwVDzX-50RVjzVULcAO5nQ4tEmdzNJ1eNVDOlw4dUoUM2qVFJVMah8uqGUeinfTK1ls_9lkk5oI/s320/CCC+01.jpg)
說禮拜堂是崇基的標誌應不為過。每逢週五早上,人潮就會向座落在小丘上的chapel湧去。每位崇基畢業生最少也要踏足四、五十次,在裏面參加祈禱、同唱校歌和學生會會歌,建構我們的崇基生活。同時,我們也能夠以它為窗口,探索崇基的由來與歷史、理想和使命。
在這所由加拿大聯合教會捐建、建築師周啟謙設計、一九六二年落成的禮拜堂裏,經台兩側的牆頂,可以找到崇基歷史的軌跡——國內十三所基督教大學(註)的木刻校徽。這十三所大學在一九五一年後被改為國立大學,原名也改了。來自這些大學的「四方人士」,南下來到了香港,在「南天海嵎」開始「同興此學府」。這批國內基督教大學的先賢,組成了崇基最早期的教職員基本隊伍。
由此,崇基就承傳了基督教的辦學精神,繼續將仁愛、公義、和平、尊重等價值帶給同學。「嘉誼友邦,協力相互助。」來自歐美教會以至世界各地的捐獻和資助、輸送人才,教會學校借出教室,東南亞的華僑送子女入學,使崇基學院茁壯成長。其中,「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的資助對初建校的崇基起了重要作用。
所以,教堂內也掛起同由該會資助的國際基督教大學(日本)、東海大學(台灣)和施理文大學(菲律賓)的校徵,以示大家同出一源。一九五五年,崇基第一屆畢業生組成校友會,也加入了「全國基督教大學同學會」,積極支持其會務,證明崇基人「數典不忘祖」。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jUOa4Vuk1r1FFmHjMlAYvVqButghckb1u_jzaNZ84348w-sMVZYbUDd_VATAsIf2ujWddKMH54o5fCiZN3VyEppYT0mV2cmXQ6QvzGDyfwjg3xI_cS4ogBRPrcvFzWqKqAlp-XQiwPbw/s200/Yau+01.jpg)
註: 十三所大學為燕京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之江大學、華中大學、華西協合大學、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嶺南大學
(本文部分資料取自李乃元博士(1957/經管)之〈源遠流長2〉,〈源遠流長2〉原文載於校友會網頁,請登上 www.cccalumni.hk 閱覽。)
作者﹕林金輝 (2000/政政)
原載於二零一零年十二月號《崇基校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