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2016
「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 由德勤和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發布,報告開宗明義表示,從基建、創造就業,以及對總體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的貢獻方面來看,強大的製造業為經濟繁榮創造了一條清晰的路徑。在2016年的製造業競爭力指數排名方面,中國位列第一名(2010及2013年也是第一),但據全球企業高管分享對未來5年的看法,他們預計在2020年之前,美國會成為一哥,中國屈居第二。
除了第一、二名之爭,報道內指出各國製造業競爭力的變化,也可窺見全球經濟活動板塊之間的此消彼長。從地區的變動觀察,製造業競爭力前10強的國家中,美洲和亞太區佔了主導地位,前者有3個國家——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亞太區有中國、日本、韓國、台灣和印度;餘下兩席為德國和英國。過去歐美都是「強國」,但二戰之後歐洲明顯走下坡,亞太區取而代之,成為一股新力量。報告又列出了所謂「強力五國」,即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和越南(MITI-V),未來5年會相繼進入頭十五位。
影響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首要在人才,第二是成本競爭力,第三是生產力,第四是供應商網絡;中國位居首位,是因為在第二至第四項因素上領先,成本方面中國尤其佔優;換句話說,中國製造業仍然是以低成本領先全球,但在人才方面,中國則不及美國,再加上科技的優勢,美國很快就會超過中國。
未來5年的競爭,中國除了在人才方面落後,科研開支也不及美國。數據顯示,在基礎研究領域,美國仍是最大投入國,超過655億美元, 中國近年雖有上升,但研究費用佔GDP比例及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口比例仍然較低。2008金融海嘯之後,很多國家都推出了製造業戰略,奥巴馬政府誓言要重建美國製造業大國地位,看來他提出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