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201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終於決定讓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早在 11月初《金融時報》已引述IMF提交董事會的報告,建議給予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報道指IMF人員稱人民幣已滿足了兩項標準﹕一是人民幣在全球貿易有重要影響;二是在國際上「可自由使用」。
「自由使用」和「自由兌換」並不相同,人民幣暫時仍未能完全自由兌換,但肯定可自由使用。既然條件具備,水到渠成,中國在這次會議被納入SDR的結果就令人毫不意外。
IMF是在1969年首次提出SDR概念,旨在彌補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和黃金不足的問題,作用是給予成員國除普通提款權之外,可以獲得額外的儲蓄資產補充,確保全球貿易和金融市場有充足的流動性;自此SDR主要由美元(佔SDR籃子41.9%)歐元(37.4%)、英鎊(11.3%)和日圓(9.4%)四大發達國貨幣組成,人民幣成功加入並佔 10.92 %,成為首個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加入SDR。
事實上,人民幣仍未完全自由兌換,利率也未完成市場化改革(意味政府仍可操控貨幣),即使IMF拒讓人民幣加入SDR也有「足夠理據」,或可以要求中國再等5年。過去兩年時間,IMF對人民幣的態度明顯由冷轉熱,最近更多次公開表示中國應該要加入SDR,如此轉變,相信是政治多於金融的考量。
所謂政治,是指中國在國際上已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極有可能在未來5年超過美國,國際結算和交易對人民幣有強大需求,沒有理由繼續拒中國於門外。美國目前擁有IMF 17%左右投票權,也是IMF最大出資國,在重大改革上由於要得到85%投票權支持,美國擁有「一票否決」的架勢。
但是據IMF章程,調整貨幣籃子只需70%投票權,即使美國和日本聯手,合計也只擁有23%投票權,發揮不了一票否決的力量。面對中國崛起的影響力,美國即使不願意,也要對人民幣納入SDR開綠燈。
加入SDR後,人民幣下一步就要開放資本帳,以及逐步完成匯率和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對人民幣來說,這是一次終極考驗。在這個過程中,境外金融機構在中國可覓得更多機會,但中國面對的金融風險也大大增加。國際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至今仍然由美國主導,中國加入玩這個遊戲,美國對中國可以施加影響力的範圍其實更大更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